牛场倒闭停产普遍 甘肃省奶牛养殖业加速“洗牌”
来源: 编辑: 更新于:2016-8-31 阅读:
位于榆中县下汉村的兰州志存养殖有限公司最近变动比较大,“一次性卖掉了200多头好奶牛,虽然有些心疼,但也没办法。”该公司负责人张志存向记者诉苦,再不卖牛,厂子就要关门了。
“公司是在2012年开始启动运营,当时鲜奶价格正处于高位,从最初的40头奶牛不断发展到今天的500多头,还没挣到钱,又要开始卖奶牛了。”张志存说当时收购奶牛的价格为1.5万元左右,而现在产奶最好的牛也只卖1.2万元,亏本的买卖不做也不行。
张志存说不敢算细账,一算自己一夜都睡不着。按照他养殖场目前的饲养水平,一头产奶的奶牛产奶一公斤的成本是3.60元~3.80元,而鲜奶的收购价只有3.20元/公斤,卖出一公斤牛奶就要亏损0.40元~0.60元。一头牛至少产奶在25公斤,一天亏损就达10元~15元,500头奶牛全部产奶,亏损额就在5000元~7500元,一个月算下来至少亏损10万元。
为了让养殖公司继续生存下去,张志存开始将目光转向肉牛市场,7月份,张志存将卖奶牛的钱全部拿出来,又向银行贷款500万元购进了400头肉牛,扩建了肉牛大棚,“肉牛养20个月,一头牛的利润在3000元左右,总比养奶牛好一点。”
现象3 高招减成本 又收购850头奶牛发展规模化养殖
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,这个规律同样适合当下奶牛养殖业。
根据省农牧厅统计,截至2015年底,全省奶牛存栏量为29.7万头,同比增长5.0%,占全国总存栏量的2.1%;牛奶产量59.87万吨,增长10.42%,占全国总产量的1.6%;兰州、张掖、白银、武威、临夏生鲜乳产量稳步攀升,占全省总产量的85%以上,成为我省主要奶源基地。
在奶业发展大环境下,我省散户养殖加速退出。新建奶牛场规模达到300头以上的占全省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1.5%,存栏100头奶牛的规模养殖场141家,奶牛饲养量占52.1%,产奶量占61.5%;创建省部级奶牛标准化示范场33个,以规模化养殖场、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奶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。
华清农牧负责人胡耀清正是看到我省奶业加速洗牌的契机,遂大胆出手,在奶业低迷的当下,大手笔收购奶牛发展壮大自己的养殖场。
“对于奶牛养殖场来说,长期仅靠价格波动决定生存发展去向不是好事,要自己转型,科学养殖,才能长久生存下去。”胡耀清开门见山,对自己在奶业低迷之势下一次性收购850头奶牛的举动,给出了自己的解释。2015年建厂后,他不断扩大规模,一再压缩养殖成本,饲料自己种,成本降低10%;提高单产配种率,成本降低10%;启用自动化设备,人工费用成本降低10%,这样一来,奶价的上下波动,对养殖场的经营影响并不大。
上篇:
下篇: